金湖,坐拥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全国唯一,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周恩来总理亲自定名,寓意日出斗金。如今,金湖,这座正在飞速发展的城市,每个角落,都写满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故事。
金湖,2010年在苏北率先建成“省基本教育现代化先进县”;2013年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评估验收;2014年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认定;2016年被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坚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对农村地区、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适当倾斜,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发展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近几年,我县中考“一分三率”持续保持全市领先,特优生比例显著提升,初中学校获市表彰的比例最高。市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学测我县小学四、五年级和初中八年级各学科的各项成绩考核指标均位于全市前列,得到市局的充分肯定。
履行政府职责 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县政府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把推进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大任务,成立金湖县创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落实县委、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教育职责,审议决定全县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工作重要事项等,在资金投入和用地指标等方面优先安排义务教育发展,义务教育各项经费得到有效保障,初中、小学生均日常公用经费分别为1000、700元,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生均日常公用经费为6000元,均达到省定标准。
为扩大均衡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布局,逐步消除城区学校“大校额”“大班额”现象,近几年来,全县累计投入约8.03亿元,用于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年度监测达标率全市第一。
完善队伍建设 有效落实人力保障
深入实施“荷品师德、尧乡师风”建设工程,开展以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师德考核,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强化榜样的力量,有效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近年来,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他们中有扎根渔区30多年,如灯塔般点亮渔家儿女读书梦的乡村教育守望者、“中国好人”——万后宏;有30年如一日,像妈妈那样照料每一个残疾孩子,千方百计教会残疾孩子独立生存本领,为了残疾孩子就业四处奔波的江苏好人、“感动江苏”最美特校教师——高春英;有培养出一批江苏省美德少年、江苏省十佳少先队员、全国优秀少先队员的“党员妈妈”、淮安市优秀教师——丁西勤;有从教40年就当了40年班主任,从来没请过一天假、没有一次迟到、没有一次早退的淮安市优秀班主任——金湖中学闵玉华老师……
在加大教师招聘、有效缓解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的基础上强化师能培训,实施教师队伍建设“1369”工程(1年合格、3年新秀、6年骨干、9年学科带头人),近两年共培养出119名市县学科带头人,建立3个特级教师工作室、3个教育名家工作室和1个乡村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充分利用南京、南通等地学校优质资源,组建教研协作体;组织教干、骨干教师就特色课程建设等专题赴外“驻校研训”;组织省“名师送培”“引智培训”等活动。在全市率先开展“县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县教师管理经验做法。
聚焦立德树人
全面提升办学品质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各校紧紧围绕“六大核心素养”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发拓展性课程,打造素质教育特色品牌。2022年,全县学校体艺项目获全国大赛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获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奖项19个,其中优秀组织奖1个、特等奖1个;获市级青少年体育比赛一等奖40项、二等奖34项。
大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走出去,请进来,内引外联,积极推进教育交流合作,着力打造高效课堂。优化教育联盟,让联盟成员校能做到管理互鉴、教研互动、优势互补。扎实实施集团化办学,组建紧密型金湖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实现一体化办学;充分利用金湖县实验小学优势品牌,促进城区小学优质均衡发展,缓解“择校热”,做大做强城西片区教育板块。
健全长效机制 实现管理科学规范
突出校园安全首要地位,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投入,提升校园三防建设水平,确保校园视频监控、周界报警、门禁、硬质防冲撞设施、保安配备100%达标。先后被表彰为“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县”、“江苏省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县”,县教育体育系统连续多年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严格将热点高中70%的招生计划进行定向分配。严格执行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入学规定,全面实行“公民同招”,民办学校招生计划除政策性安置外实行100%摇号。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落实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推进特殊教育省级项目——“送教上门”,确保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100%。学生资助工作连续九年在全省考核中获得“优秀”,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0625人次,资助金额2393.22万元。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新的赶考路上,全县教育体育系统一班人,将在上级部门坚强领导下,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奋斗。
本版组稿:张祥云 陈昌华 本版责编:顾仕权 陈花 联办邮箱:zgjhgs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