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实验初中 徐载群
时光追溯到20多年前,那时,怀揣着梦想的我初入乡村学校任教。当我踏入教室的那一刻,紧张与激动交织在一起。我深知,这里不仅是我与学生们共同生活的起点,更是我崭新生命的起点。
刚踏上教育岗位的我,既没有什么教学经验,也没有什么班级管理的方法,唯一拥有的是我的一腔热血、一身热爱教育的真情和热爱学生的真心。我倾注所有的爱去关爱每一个孩子,因为我相信,爱能感染学生,爱会创造奇迹,爱能激发人的潜能。2014年,我担任七年级班主任,这是一个只有19名学生的班集体,但大多数学生却都是留守儿童。
他们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缺乏亲情的交流。他们虽然个个聪颖,但由于没有学习目标,加上处在青春萌动期,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弄的我疲于奔命,焦头烂额。“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让每一朵花都盛开。”我暗暗告诫自己。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跟每一个孩子交流,跟他们做朋友,帮助他们确立目标,给每一个孩子建立成长档案,记录下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
学生小缘,扎着一条短马尾,一双灵动的大眼睛显得文静而又聪慧。她学习十分刻苦,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一次期中考试后,我偶然看见小缘拿着试卷在校园的拐角哭,我悄悄的走上前去,递上了纸巾,看着她擦干眼泪。我没有先说话,只是静静地等待她心情平静下来。
“老师,我是不是很笨?为什么我拼命的学习,还是考不好呢?”
看着她沮丧的样子,我轻声地说“你很聪明,也很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考好。”
“真的?”
“真的!老师和你一起努力。”
初三毕业那年,小缘以优异的成绩跻身全县前十名,三年后她又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对一个乡村中学的孩子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在是不容易。
“老师,教师节快乐!”“老师,过年好!”看着每年都如期而至的简单而真诚的问候,我知道,这是小缘的短信。她感谢我这个老师,我又何尝不感谢这样的学生呢,是她让我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幸福和对于教育这个职业的自豪。
2017年我调入县实验初中,并且从一名英语老师变成了一名信息技术的老师。
面对现实,我克服了学习的惰性,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全新的学科知识中去。我一边利用互联网学习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了解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科技,还系统梳理信息技术学科的考试要点,编写有针对性的校本习题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尽可能减少占用主课的时间。
为了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我一边为学校组装信息技术设备,优化信息技术设备配置方案,一边为老师开设专题讲座,普及信息技术,提升全校信息化教学水平。遇到有老师参加上级部门的优课评比,我还兼任课件设计制作师。那段日子,我奔波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不是在机房维修设备,就是在办公室准备讲座课件;不是在校园检查网络,就是在帮老师制作课件;常常把自己弄得一身灰。
在疫情紧张的时期,我到南京跟岗学习,每天带着厚厚的口罩,骑着自行车在学校和宿舍之间奔波,不但深入课堂,向名师请教,期间还撰写3万多字的学习笔记,成为自己专业成长宝贵的财富。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学校的信息技术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全县前茅。2019年,我本人也被评为市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
人们常说,一个人前行,不一定走得远,但一群人同行,一定会走得更远。2021年,我被评为淮安市“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来自全县各学科的三十几名老师因为对信息化教学的爱好和追求,聚集在工作室。大家共同探讨研训方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共同讨论教学方案。有时因为观点不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不欢而散,但是回过头来,又因为另一个问题的突破击掌相庆。团队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工作室市级课题顺利开题,十几篇论文发表并获奖,多名老师被评为市、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看到老师们取得的成绩,我也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在与这群人同行路上,我内心更加坚定,踏实,快乐,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