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和美乡村里的“夕阳红”

本报讯(记者 李 杨 陆永娟)早起,在家门口的小广场锻炼身体;早饭后,在村里逛一逛,照料照料菜地;中午吃顿午餐,睡个午觉;下午老人们聚在一起分享生活琐事;傍晚,在健身器材前舒展筋骨……这一幕幕,是吕良镇三园村75岁朱奶奶日常生活的场景。

如果说机构养老是面向城市居民养老的模式,那农村养老的另一种打开方式或许是——和美乡村。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县围绕“都市圈荷美田园、新时代鱼米之乡”建设目标,抓住老宅难离、居家养老这一难点和焦点问题,把解决好家门口养老等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攻坚点,抓好和美乡村建设,让村里老年人生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留在村里,生活难保障;跟随子女,生活方式又不习惯。”朱开英老人一句话,说出了农村养老一度面临的尴尬。

为此,三园村在外出调研、结合实际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智慧养老,把村庄打造成“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将村庄空间生态、闲置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同步规划,相互衔接,有机融合,让农村养老内涵更丰富、形式更灵活。

古朴干净的屋院、瓜果飘香的菜园、碧波荡漾的池塘……踏入三园村,村里的老人们在崭新齐整的乡道上悠闲漫步,感受淳朴热情的农家风情,体验远离喧嚣的乡村生活。

“现在好了,这几年村里环境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也变好了,我在院子里种点花草,生活得很舒服。”朱开英开心地说。

记者发现,在村里有三块面积约为8亩大小的菜地,菜地整齐排列,种有青菜等时令蔬菜。在阳光的照射下,一片片蔬菜青翠欲滴、长势喜人,这是三园村为服务村里老人打造的“共享菜园”。

“以前这里是块闲置的宅基地,长满了各种杂草,现在种满了青菜和花菜等,绿油油的,真是好吃又好看。”三园村党总支书记王大发说。为了更好地服务老人,村里盘活闲置或半闲置宅基地和拾边地,打造了三块共享菜园,所收获的新鲜蔬菜会送往村里的老人家中,让村里的老人们感受到了家门口养老的幸福感。

“在农村有这样一个美丽的环境,让我们度过充实、快乐的晚年,我觉得这是我目前最大的幸福。”70岁的钱秀荣深有感触地说。

更让钱秀荣欣喜的是,村里还安装了监控设备,让在外忙碌的家人能实时了解她的情况,可以说是老人开心、家人安心。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老人们不再感到寂寞,他们可以共享三餐,看电视,与人聊天,享受那份来自村党组织的温暖。

镜头转到庄台前,金黄色的夕阳洒在村前的蟹塘里,水面上小船荡漾,那是养蟹人张兴兵在投喂螃蟹。每年的这个时候,是他一年中最忙碌的。“你看,这只公蟹足足有6两,母蟹也有半斤,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抓起爬上岸边张牙舞爪的大闸蟹,张兴兵喜上眉梢。

与传统的养老服务关注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不同,村里家门口养老赋予了老年人更多的自由与便利。

“忙习惯了,也闲不下来。”正在给螃蟹喂食的张兴兵告诉记者,“养蟹欢乐多,现在村里生活条件好了,我们自己承包30—40亩的水塘,每天就过来喂一次食,既让我们生活充实,也能为村里和自己带来经济实惠。”

不一样的养老,不一样的幸福。相信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及社会对农村的持续关注,农村养老问题在未来会被持续探索、勇敢实践,为更多农村老人托起稳稳的“夕阳幸福”。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不仅是老人们住处,更是一处精神家园。三园村在基础设施配备齐全的基础上,还着力在“文化养老”上深下功夫。每逢传统节日或重要时间节点,村里就更加热闹。村边的三园农庄搭起舞台,将各式文艺节目搬到老人眼前。平时还有志愿者们经常走进村里,为老人们增添一份乐趣。

现在,三园村百姓心中的“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正在逐步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