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湖畔旺屯“八字诀”——
把地用好 把人留住

■通讯员 何 弦 金 苏

三月,地处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三湖环抱之间的湖畔旺屯,春色格外浓郁。这里是新时代苏北农房改善实践的生动样本。

屯是新屯,地有历史。早在三国时期,为供应粮草,魏将邓艾率兵在此屯垦驻军,筑“石鳖城”,修“白水塘”,引淮河之水灌溉农田。彼时,沿途兵屯相望,鸡犬相闻,民谣不绝于耳:“手持镰,肩扛枪,两件事情一模样。苏米香,蜀米甜,不胜曹营米干饭。芝麻扁,豌豆圆,还是屯里粮食全。”

新中国成立前,湖畔旺屯所在地水患频发,一年一小淹,三年一大淹,居住于此的百姓不得不弃房远走,投亲靠友。关于当年的安居之难,孙集村的先辈们有过形象的十二字概括,那就是:“住草房,草铺床,过秋雨,抹大墙。”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苏北灌溉总渠建成,吕良地区水患得到根除,百姓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发生在2018年以后。”孙集村党总支书记张从勇的一席话,说的既是事实,又带着几分诗意:“当农房改善的春风吹过金湖,白马湖畔,淮金线旁,这片历史上的屯军田地,成了新型农村社区的落脚点。”

拆旧屋,盖新房,是好事却非易事。“村民安土重迁,情感上舍不得,没看到新房子,心里更没底。”张从勇回忆,当时村干部分成几组,晚上挨家挨户上门讲政策、做动员,没少吃“闭门羹”。

群众有顾虑,咋办?党员先带头,示范。看着村干部率先搬出老房子、腾退宅基地,村民们这才吃下了“安心丸”,纷纷跟进。2019年,湖畔旺屯新型农村社区一期正式建成,除孙集村外,还吸纳了包括张坝、花园等周边村庄在内的村民入住。

置身湖畔旺屯,眼前的徽派小楼鳞次栉比,电影院、篮球场、游乐园、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我就说,跟党走,不吃亏!”村民张伏金家原本只有瓦房一间,拆迁后搬进新居,屋内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电齐备。现在这居住条件同过去比,用张伏金的话说:“一天一地,真正是天壤之别。”

住的是新居,奔的是富路。2019年,湖畔旺屯迎来首批居民,江苏硕达体育器材有限公司随之“安营扎寨”,开门招工。公司毗邻社区,以生产蹦床、秋千为主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上百村民在这里打工苦钱,我们也有工可用。”公司总经理曹信欣坦言,硕达体育器材最终选择落户湖畔旺屯片区,充足的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

56岁的村民潘学富家原本靠一稻一麦过日子,辛辛苦苦从年头忙到年尾,收入两三万元。搬进新居后,老潘把10亩地流转给大户,每年净得租金一万元,加上在硕达体育打工,每年再拿工资五六万元。“年纪大了,外出打工没门路,能在家门口有活干,挺好!”

受益的还有村集体。张从勇算了一笔账:以前,孙集村的村集体年收入不足50万元,农房改善后,土地连片,产业整合,村里仅土地管理费每年就进账8万元,外加水面发包、总部经济等各项进账,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突破100万元。

如今,湖畔旺屯周边已有企业6家,建设有5000亩观光农业区、1000亩高效渔业区。完善的配套产业吸纳村民就业约600人,人均年增收超过3.6万元,真正实现村民住得好、村里产业旺。

湖畔旺屯,旺了。展望未来,张从勇说,村“两委”的思路很明确,“两条腿”走路:一是打造高标准农田,发展高效农业,让土地更值钱;二是在治理上下功夫,让社区环境对标城里商品房,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来。归根结底,八个字:把地用好,把人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