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好苗!金湖“智”造

本报讯 初夏时节,插秧正当时,荷都大地一片抢收抢种的繁忙景象。“秧好一半禾”,工厂化育秧为全县水稻夏种按下“加速键”,丰产打下好基础。

啪嗒、啪嗒、啪嗒……近日,在位于塔集镇的金源农机合作社工厂化育秧中心内,一条自动化水稻育秧流水线正开足马力,经过分盘、铺土、淋水、撒种、覆土等一系列工序,一个个标准化的秧盘就被“智”作完成,整个流程不超过30秒。

随后,播种均匀的育秧盘便整齐叠放在推车上,运往暗化室内进行催芽。“只需经过72小时的暗化,便可长出7厘米的秧苗,然后再把秧盘放进池田,进行为期3个星期的‘炼秧’,便可使用机插秧方式下地。”该中心负责人龚九海指了指不远处的智能化暗化车间,早几天放置的育秧盘在精心“照料”下,已经长出了一茬茬新绿。

工厂化育秧与人工育秧相比较有何优势?龚九海粗略地算了算账,该中心仅需6名工人操作自动化生产线,每小时便能制作育秧盘1000余个,满足25亩大田的种植需求。这种高效率的生产方式不仅使育秧效率提升了5倍,还大幅降低了成本。此外,工厂化育秧能够精准控制秧苗所需的光、热、水、气、肥等要素,有效防止病虫害侵袭,培育出的秧苗密度更高、品质更优。

“目前我们承接了周边40多个种植大户的订单,用秧面积达到了47000多亩,销售额近800万元,仅育秧订单的收入已达200多万元”龚九海表示,通过工厂化育秧、商品化供秧、机械化栽插,合作社在育秧这一粮食生产主要环节形成了产业化,目前已成为全市最大的供秧基地,年作业收入近8000万元。同时,这一模式还辐射带动了全县及周边县区300多农户开展规模化种植。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为保障水稻种植工作顺利进行,我县开启了夏播“加速”模式,因地制宜选优品,全力抓好水稻生产的指导服务和农资保障工作,组织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传经送宝”,积极落实粮食生产各类奖补政策,多点发力夯实粮食丰收基础,不负“粮”心守好百姓“粮袋子”。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