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乡村振兴:“废”料变“肥”料

4月9日清晨,天空刚刚泛白,位于塔集镇工业集中区内的金湖海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已经机声隆隆,传送带“咔嗒咔嗒”地运转着,把发酵好的褐色物料缓缓送进搅拌机,几名工人在另一端忙着把搅拌好的基质装袋、封口,空气中飘散着一股淡淡的草木香。

车间的另一头,公司总经理龚九海正蹲在生产线旁,仔细检查刚下线的产品。他随手掰开一包基质,指尖轻轻搓捻,土块便松散开来。“我们这种基质经过一年以上发酵,菌群完全稳定,绝不会‘烧苗’。”他说道,“这种产品可以用在育苗、蔬菜种植、花卉植物营养土,促进植物的根系发育,我们自己也在用,大大减少了苗种的化肥用量。”

时间倒回至2016年,这一年,龚九海从外地购买的育苗基质在暗化时二次升温,刚冒芽的秧苗全被烧死,损失惨重。“别人靠不住,咱们自己搞!”于是,这个倔强的农村汉子一头扎进了育苗基质的研发中,六年的时间,他的足迹遍布河北、河南、安徽等多处育苗场,并通过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结合金湖当地土壤结构,最终研发了以牛粪、谷物碎料、荷塘淤泥为原材料的基质成品,并注册了“荷升基质”品牌。

2023年,“荷升基质”首批上市,生产10万包全部售罄,今年产量更是突破了40万包,销售额达300万元,一年就消耗牛粪6000吨,可谓是“粪”量十足。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塔集人,2013年响应政府号召返乡创业,通过12年的努力,已经把这个农业产业做成一个循环产业,也带动了一些农村闲置劳动力和村集体的收入,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能为家乡做贡献,龚九海很是开心。

“废”料变“肥”料,不仅形成了“育秧→丰收→稻壳、淤泥再回收利用→基质→育秧”的农业循环链,还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有力带动周边群众和村集体增收致富,让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据介绍,该企业现有务工人员200多名,均为本地村民,一年可带动农户增收达上万元。同时,工厂每年消化6000吨牛粪的同时,还把周边20万平方米荷塘的淤泥“变废为宝”,按每平方米1元的价格向村集体支付费用,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谈话间,龚九海的手机不断震动,安徽、山东的老客户又在催单。“明年产能得翻倍,但质量绝不能降。”他说道。

这个曾经的“烧苗受害者”,如今成了循环农业的“土专家”。他的账本上写满“绿色效益”:30万亩农田减少化肥使用,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龚九海笑着说:“乡村振兴,不就得让乡亲们的腰包和土地一起‘肥’起来吗。”

在金湖,越来越多的人积极探索绿色种养循环新模式,以有机肥“串”起生态农业循环链,以“小肥料”撬动“大生态”,推动镇村从“环境整治”迈向“生态增值”,最终实现民富村美的可持续发展图景。

(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