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王 枫 徐道红
近年来,县人大组织全县五级人大代表探索实践基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新渠道—小院板凳会,平实接地气、灵活又方便的“小院板凳会”密切了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联系,让广大人民群众搭上了“民情直通车”,在助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不断擦亮活动的为民底色,帮助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关切的具体问题,深受百姓欢迎。“小院板凳会”的做法经验被人民日报、全国人大官网、《学习强国》等全国主流媒体刊发推介。
——编 者
会场放在百姓家 没事进去拉家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要看人民有没有发言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参与权。金湖县创新开展“小院板凳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依法监督的主体作用,搭建起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管理社会事务的新渠道,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创新举措,是聚焦群众关切、为民建言代言的重要方法。
没有会议室、没有主席台,大家拿着板凳坐在院子里、渔船上、社区议事亭,大事小事一起议。如今在我县,这样形式简单却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板凳会”,已经全面“走”进各村和社区。板凳一放、话匣便开,这是“板凳聊事”的特点。不过,“板凳聊事”的场所有固定的,比如代表联络站、代表之家;也有不固定的,比如社区公园广场、居民家中、渔船上等。人大代表和群众多人围坐在一起,像拉家常一样没有拘束,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彼此的真心话。大家畅所欲言,谈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截止目前,全县共有510名各级人大代表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已形成10个中心网格—436个单元网格—510名人大代表的阶梯式、全覆盖模式。中心网格成员由镇街人大工作同志组成,510名代表都下沉到“小院”,并且以代表骨干为“院长”,形成“网格长—网格员—小院院长—人大代表—农户”的基层组织联系服务架构,在实现农户联系全覆盖的基础上,打造“说问题、诉烦恼、表诉求、提建议”的平台,开启了人大代表与群众联系的新格局。人大代表进小院除了对工作制度、年度计划、代表信息等进行公开以外,每位代表都有专属履职档案,他们半月至少进小院活动1次,接待5名以上选民。通过在代表和群众之间“铺路搭桥”,让人大代表离百姓近一点,再近一点,让民主离百姓近一点,再近一点。
有事就找板凳会 服务群众零距离
“小院板凳会”每次根据矛盾纠纷情况来确定会议的时间和主题,围绕主要议题确定相应的召开地点,并提前向群众发布,便于知晓。将零距离贴近群众,面对面倾听民意,实打实摸清民需,心贴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办实事的重要载体。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板凳会”,融政策宣讲、民主议事、现场互动、答疑解惑、建言献策、志愿服务等内容为一体,倾听群众诉求,把脉民生关切,汇集社情民意,通过一次次协商,拉近了代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解决了群众身边的实际问题。无论大小矛盾,都能上“板凳会”议一议。“板凳会”一头连着群众,一头连着人大代表。镇村干部、人大代表和群众代表等肩并肩坐在板凳上,你一言我一语,拉家常、话发展,氛围和谐而热烈,拉近了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距离。
通过组织人大代表、村民代表、村干部等参加不受时间、地点、形式限制的“板凳会”,在“唠”家常的轻松氛围中宣传党的政策、传播文明新风、征求群众意见,零距离感受群众心声,解决村民“烦心事”,打通人大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一件件“挠头事”变成“暖心事”,畅通了社情民意。目前,金湖县人大“小院板凳会”正如火如荼推进中,平实接地气、灵活又方便的“小院板凳会”已成为密切人大代表与群众联系的“敲门砖”,构筑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重心下移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遍布街道所有村(社区)。
反映问题有渠道 解决难题不扯皮
县人大始终坚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小院板凳会”的唯一标准。代表们定时进村入户,通过与基层群众“零距离”接触,人大代表们搜集到的民情民意始终保持“新鲜”与“温度”。人大代表在接待走访中收集整理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第一时间按照属地处理的原则实行分级交办。属镇街层面的,由当地处理;属县级层面的,交由县人大常委会人代联委转有关部门研究处理,并在15个工作日内回复。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各小院通过开展走访联系群众等活动,共收集群众反馈的各类问题、意见和建议400余件,均已答复,得到群众广泛的肯定和认可。
实践证明,“小院板凳会”搭建起了联系群众的“直通车”,一批批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控在了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一个个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解答在了第一线、落实到百姓心坎,密切了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激发了人大代表履行职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人民的代表,及时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通过适当的渠道反映给党委政府,努力推动问题的解决,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实现了人大代表“建言”与“立行”的有机结合,对全面推进金湖县人大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