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母校金中, 我把你深情地回望(组诗)

■ 吴金高

整整40年了,

那张黄底、黑字、红印章的证书,

那张黑白泛黄的班集体照,

连同那段青葱岁月,

被我一再一再地凝视、珍藏。

 

十年一次欢聚,

逢九心花怒放。

因为我们对母校,

有太多的感激,太多的念想……

随着6月29日同学聚会这一天的临近,

有股热流在我的胸中反反复复地激荡:

为什么提到同学聚会,

同学们能够一呼百应?

为什么,母校 “金中”这个名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那么那么响亮?

为什么时隔数十年,

她依然让我们魂牵梦萦,并成了心中的荣光?

 

我想,我想,

肯定是因为我们母校的什么风尚、品质,

感动、召唤着我们的灵魂,

给了我们积极向上的力量。

值此同学聚会之际,

我把亲爱的母校深情地回望——

 

我们的老师

●真心奉献在拓荒

40年前,

还没有“省四星级高中”的说法,

“金湖县中学”——是我们母校的大名。

那时的条件多简陋哦,

整个校园没有一处像样的建筑,

位于操场东南角外、时属金湖玻璃厂的一幢三层“大楼”,

倒成了我们的毕业照“借”来的背景。

 

那时,

金中的教学设备真落后啊,

没有一台打字机、投影仪,

老师凭的是一身绝活,

还有一块黑板,一支粉笔。

精编练习试题,

自己刻写钢板,

自己动手印制。

一身粉笔灰,两手黑油墨,

身材清又瘦,满脸是笑意。

这样的形象写照,

就是当年的金中老师!

 

40年前,

母校老师办公室里,

夏天没有风扇,冬天不能取暖。

根本没有什么加班补贴,

老师们却常常在加班!

传承至今的“双七点”精神,

正是从方忠平等以校为家的老师身上提炼。

早晨7点上班,晚上7点下班,

关爱学生的老师们,

就像老母鸡孵小鸡那样,

全心全意,无悔无怨。

●教艺精湛最师范

离开母校40年,我们忘不了——

语文戴慕瑶老师那严谨妥帖的教诲,

英语余汲浪老师那温和慈善的形象;

数学刘馨奇老师那清晰通透的推导,

政治张同艾老师那望铁成钢的心肠。

化学樊振宇老师那喜怒有度的风格,

物理马建保老师那睿智洒脱的主张。

也忘不了——

食堂老马师傅那纯熟而独特的厨艺,

学校吴明康校长那坚毅而深邃的目光。

……

辛勤耕耘的恩师,终生学习的榜样。

 

这些可敬可佩的师长们,

不善于留下什么影像痕迹,

但他们的崇高,

早已深深的刻在了我们心里。

他们的业绩,

社会早已认可,

时间可以作证

我们永远铭记。

 

那时的课堂

●科学人文大智慧

那年,复习,迎考,

没有太多的课外补习,

追求的是课堂45分钟效益的提高;

不必在文山题海里疲于奔命,

语文白皮的,数学蓝皮的……

就那么几本经典的资料。

居然包场日本纪录片《狐狸的故事》 ,

劳逸结合的安排把我们的紧张一一远抛。

●开放培育有远见

清楚的记得,

毕业那年的2月17日,

上午八九点那个时辰,

全校集中晨会,

广播里义正辞严的通告让我们热血沸腾:

“1979年2月17日黎明,遵照中央军委命令,

中国广西云南边防部队对侵犯中国领土的越南军队进行自卫还击……”

“全国军民一切听从党中央指挥,

教师要坚守课堂,学生要搞好学习……”

我们虽然没有参战,

但南疆的隆隆炮声强烈地震撼着我们,

也久久地激励着我们这批十七八岁的学生。

 

金中读书两年,

学习一天紧似一天,

但传统教育没有淡化,

社会实践从未中断。

1978清明时,

踏青远足去西郊,冒雨十里祭忠魂。

1979清明节,

复习迎考白热化,师生瞻仰新陵园。

 

都还有印象,

新烈士陵园的位置所在,

1978年还是我们金中的学农田。

犹记得,

六月里,

高一的老师带我们去插秧;

国庆后,

是高二的老师组织我们轮流去割稻,脱粒,抢场……

 

回忆这些,是想说明“后来”都会明白的道理:

学生,除了学文,

还要学工、学农、学军事。

融入生活,接触社会,

定能触发灵感,强化体验,

丰富阅历,增长见识。

对以后的自理自立很有帮助,

对眼前的文化课学习也十分有益。

 

什么是核心素养?

怎样叫全面发展?

那时的母校就作了很好的诠释。

当年的育人方略,

永不过时的远见卓识。

 

母校的品格

●舍我担当真情怀

40年前的金中,

大规模的家长会很少很少。

多为工农劳动者的家长,

只需承担份内的教养义务,

不用为子女的学业作非分的操劳。

教书育人,

老师责无旁贷地言传身教;

他们深知,

最有效的教导,

依赖于教师的身正与学高。

●风清气正好秩序

那时的母校,

抓学风一心一意,管考风毫不松懈,

表扬奖励一向轰轰烈烈,

批评处罚从不遮遮掩掩。

全校上下,诚信为本;

规矩面前,肃然起敬。

 

我们毕业那一年,

分班比较频繁,但是特别公正;

学校没有偏见,老师没有私心;

无需打招呼,没人走后门。

那么清纯的风气,

今天格外怀念向往,几乎难以找寻!

●玉汝于成高品位

母校金中,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样鲜?

那是老师用青春的热血来浇灌。

为什么金中的旗帜美如画?

那是奋斗的汗水浸润了她。

为什么母校金中春常在?

那是智慧的耕耘种开了花。

 

究竟,母校有怎样的风尚?

我想起了当年金中的对面

县人武部大门两边那八个雄浑的大字: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毛主席为抗大题写的校训,

其实也是金中人孜孜以求的灵魂!

到底,金中有多好的品质?

想起了那句熟悉的歌词:

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

 

永远的传承

这样的气质、品格,

熏陶了一届又一届奋发向上的金中学子。

回首在金中读书的岁月,

不少同学常常为一个星期的几斤饭票操心,

往往是一毛钱的菜,

还是两个同学合吃。

几两米饭, 再搭点从家里带的咸菜和一两分钱的菜汤,

就是许多住校同学的正常伙食。

 

然而,

充满校园的清风正气,

熏染、支撑着一个个正值生长发育的青春躯体,

以无比坚韧的意志刻苦学习……

也为大家在今后不同的岗位上成长,成才,成功,

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那时的同学——

寒冬之夜,有的裹着棉被在路灯下读书,

熄灯铃后,有的靠近厕所借微弱的灯光。

毕业以后——

足迹五洲四海,奉献四面八方。

当工匠不逊鲁班,做学问超越大洋。

有的堪称楷模,有的尊为栋梁。

 

聚会为了什么?母校好在哪里?

感恩,铭记、传承……

是最恒久的主题。

在毕业四十年聚会的日子里,

我要深情地道一声:

感谢伟大的母校,

感谢敬爱的老师,

感谢40年前,

我们七个班同学有了一次宝贵的相逢,

并把一面鲜艳的旗帜高高举起!

【作者简介】吴金高,金湖县中学七九届高中毕业生。县教师发展中心语文研训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