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金湖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编者按:回望历史,坚守初心。为庆祝建党99周年,引导全县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历史,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金湖县委党史工委特推出党史专栏,围绕我县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战役,再现中国共产党在金湖走过的光辉历程,让党史融入生活,用革命精神启迪未来,进一步激发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及群众“五县共建”的发展热情。

三河以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一、新四军半塔保卫战与挺进三河以南

1940年春,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3月初,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李品仙以桂系顽军第138师和两个济南纵队为主力,首先向津浦路西地区进攻。共产党、新四军为了顾全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大局,多次派人申明大义直至抗议,但均无效。新四军第4支队在身患重病的徐海东司令员指挥下被迫反击,歼顽军千余人。不久,罗炳辉司令员率第5支队主力前往路西增援,再歼顽军近千人,桂系顽军的进攻遂告破产。

当津浦路西反击战正在进行之时,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也以其主力第117师、独立6旅、常备10旅和盱眙、六合等地的反动武装1万多人,趁新四军第5支队主力增援路西之机,于3月21日突入路东地区,分三路大举进攻新四军驻在半塔、古城(今盱眙县王店乡)、西高庙(今盱眙县桂五镇)数十里地段上的第5支队直属机关和留守部队。当时留守部队加上地方游击队仅2000余人,迅速集中于半塔,固守待援。在邓子恢、郭述申、周骏鸣等指挥下,全体干部战士面对数倍于己的顽军毫不畏惧,顽强战斗,先后击退顽军十余次猛攻,坚守半塔7个昼夜,寸步不让。3月27日,在路西作战的第5支队主力由张云逸和罗炳辉率领日夜兼程回师路东,赶到半塔西南的张山集;同日,陈毅电令叶飞司令员,率新四军江北挺进纵队4个营星夜驰援路东,也赶到汊涧以南地区,形成对顽军的夹击之势。

战斗到3月29日,韩德勤发动的路东攻势便转为退却,新四军兵分4路勇猛追击。中路:罗炳辉率第5支队主力、陶勇率苏皖支队,直插半塔东北王店集、莲塘、张公铺一线,追击从半塔溃退之顽军。在莲塘、岗村一线,与前来掩护半塔顽军撤退的常备10旅激战,将其击溃后,一直追到三河南岸观音寺以西一线。西北路:新四军10团(两个营)追歼顽军秦庆霖部至涧溪,并乘胜占领秦顽巢穴盱眙城。从路西东返的10团2营于四十里桥击溃周可藩(嘉山县顽县长)、秦庆霖部。秦部向东溃逃。东北路:第4支队7团直插盱眙县马坝镇,在马坝以北俘顽军50余名。接着,攻占永丰镇,俘顽军需处长以下10余人,并向铜城方向追击顽军至金沟镇。东南路:叶飞率领挺进纵队从六合马家集发起追击;15团2营的两个连与游击队在竹镇消灭六合县常备团一部,占领竹镇,接着,同东返之一、三营会合,攻打浮山,顽军狼狈溃逃,全团向铜城方向追击至高宝湖西的三河南岸,韩德勤部主力逃往三河以北,并形成隔河对峙的局面。半塔保卫战瓦解了国民党顽固派在津浦路东的全部政权,淮南抗日根据地就势形成。

淮南抗日根据地(1942年前称皖东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位于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西部,东起运河,西至淮南铁路、瓦埠湖,北临淮河,南濒长江,津浦铁路纵贯其间。它南与日本之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及汪精卫伪国民政府首都南京隔江对峙,北部的蚌埠是伪安徽省省会,东部的扬州、西部的合肥是日军战略据点,皖西的金寨县是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金湖地区的三河以南部分,处于淮南的东北角,是这块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处于苏皖两省结合部,距周围高邮、宝应、淮安、天长、盱眙几个县城都比较远,属于日伪与国民党统治薄弱地区;地形比较特殊,地处淮河下游,西有洪泽湖,东临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三河自西而东横穿腹地,境内河网港汊密布,大部队很难开进,进来了也不易立足。这些条件使金湖地区成了淮南、淮北根据地(解放区)的可靠后方。

二、宝应办事处、高邮县政府与中共高邮县委的成立

半塔保卫战的重大胜利,为在淮南各地逐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不失时机地作出“放手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指示,要求江北指挥部和中共皖东省委及时委任皖东各县县长,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3月17日,首先成立了定远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0年4月中旬,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派张灿明到宝应湖西原宝应七区银集、涂沟一带,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宝应办事处,相当于县级政府机构。

张灿明率许午阳、张剑飞、张健、王健、何绍先、杜昌义、俞恒、何敏、路世英、陈士杰等一批干部和一个武装班的战士,计20多人,从路东省委所在地半塔出发,于4月13日到达宝应湖西银集镇。第二天,召集当地工、农、商、学代表人物,开明士绅及未逃走的原国民党政权的各乡、镇长等开会。会上,张灿明首先代表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宣布抗日民主政权——宝应办事处成立,并由张本人担任办事处主任。接着,又向到会人员详细阐述共产党、新四军和民主政府抗日救国的主张和各项政策,说明宝应办事处是抗日民主政府,是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办事的,它与国民党的政府完全不同,属于人民自己的政权。

办事处开始设在银集西头大庙里,不久,迁至宝应湖边的涂沟镇北头大王庙。办事处下辖九连、同兴、振兴、德兴、蔡花、金东6个乡和银集、涂沟两个镇。办事处成立后,即着手开展各项工作。主要是建立乡村政权,大力推行新政。派出干部分头担任各乡镇的乡镇长,另派出干部分别进乡村做群众工作。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组织。建立武装中队,维护地方治安。

1940年7月,为了统一高宝湖西地区的行政领导,宝应办事处撤销并入高邮县,改称团结(银涂)区。宝应办事处虽只有3个多月,但经历了根据地创建伊始的艰苦历程,做了大量的工作。

1940年4月上旬,新四军一部在追击韩顽的同时,挺进三河南岸的高宝湖西地区,肃清地方反动武装,接管国民党政权。顽高邮八区区长盖庆成、宝应七区区长顾实生等均逃往运河以东,乡、保政权基本未动。4月上旬,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和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派胡扬到高邮湖西原高邮八区塔集,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高邮县政府。当时的高邮,同时存在三个县政府:汪(精卫)伪的县政府设在高邮城里;韩(德勤)顽的县政府设在高邮城外的运河以东地区;共产党领导的县政府设在运河以西,属淮南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管辖,在今金湖县三河以南地区,还包括天长的铜城、高庙、龙岗,盱眙的东阳、马坝等地。

胡扬,原名邱剑鸣,曾在陈文部队任参事,做过地下工作,陈部被歼时突围,后到运东由苏北工委重新分配工作,不久又奉调至皖东新四军第5支队工作。接受筹建高邮县政府的任务时,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和政治部主任邓子恢,根据邱剑鸣请示的几个问题,作出3点指示:第一,为有利于开展工作,同意邱改名胡扬,并由邓子恢签名重新写了委任状;第二,考虑到高宝湖西地区既有高邮八区又有宝应七区,在高邮县县长职务下加上“兼管宝应湖西地区政务”几字,从而使兼管宝应湖西地区的工作名正言顺;第三,从江北指挥部抽调教导大队的连指导员赵元和文化教员王晓树协助胡扬,并发给50块银元作为新县的开办费。

新四军第5支队先派一个连部队,由一位营教导员率领,提前前往塔集。4月中旬,胡扬等一行3人,从马坝出发东行,途经铜城时,在那里刊刻了县政府和县长的两枚印章,然后经龙岗、卞塘,到达塔集。与提前到达的部队接头后,首先邀请当地的一些上层人士举行座谈。接着,召开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由营教导员在会上宣布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委任胡扬为高邮县县长的命令,金湖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诞生。大会以后,县政府就在塔集街西南一个单门独户的人家开始办公。当时因县政府人手极少,诸事都得亲自动手,如关于成立高邮县政府的布告,就是他们自己写,自己张贴的。

县政府成立初期,主要抓了两件事:一是抓武装。发动群众把国民党军溃逃时藏在几个地主家里几十支枪弄到手,还动员一些跑码头经商者献出几十支盒子枪。又挑一批青年进行训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武装连,连部设在县政府旁边的寿佛寺。从此,县政府就有专人站岗、放哨。不久,各区乡的武装也逐步建立起来。这时,三河以南虽然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但三河以北仍是顽区。国民党韩德勤的部队和湖里的土匪,以及高邮城、宝应城的日伪军,经常到高宝湖西骚扰。地方武装的建立,配合主力部队保卫了根据地的安全。二是抓税收。县政府刚成立时,为了筹集政府的开支和部队的给养,他们组织征缴税收,初步解决了一些问题。后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闵桥设立南河进出口货物检查处,经常与高邮县政府联系协作,这项工作进一步走上轨道。一个多月后,县政府迁移到金沟镇,设在南街一家四合头空楼房里。津浦路东省委陆续派来一批干部,县政府逐步设立了科、局。

1940年5月,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派陈志方来金沟镇组建中共高邮县委员会,并任县委书记。同来的还有新四军一个武装排,县委驻金沟镇南头的大庙里。经过2个月的工作,到7月底,县委组织机构大部建立,县委委员有陈志方、张灿明、方舒、李道明等,先后设有组织、宣传、社会、民运4部,张灿明任组织部长、方舒任宣传部长、李道明任社会部长、吴道明任民运部长、江岩任县委秘书。下辖金沟、闵塔、银涂(7月划入)、黎城4个区委。高邮县委的成立,标志着境内第一个县级共产党组织诞生。

为了尽快培养大批本地干部,充实基层,县委先后举办3期干部训练班(又称教导队),训练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培养干部。同时,高邮县委按照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交给的任务,巩固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发动组织群众,减租减息;筹粮筹款,解决供给困难;发展地方武装,壮大革命力量等,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三河以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一、新四军、八路军开辟淮宝

淮(阴)宝(应)地区,地处淮阴、淮安、宝应、盱眙几县的边区地带。这块地区东濒大运河,连接苏中;南临三河,与淮南毗邻;西滨洪泽湖,同皖东北接壤;北至两淮,扼苏北之要冲,是联系淮南、淮北、苏北、苏中地区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金湖地区的三河以北部分,就在这片地区之内。

半塔保卫战胜利后,中共中央中原局根据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需要,决定苏皖交界的新四军第4、第5、第6支队向东推进,陈毅率江南新四军一部北上,黄克诚率八路军第5纵队南下,共同开辟包括淮宝在内的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淮宝地区水网密布,地形复杂,当时驻有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的第33师,还有封建色彩很浓的地方武装小刀会,几乎形成一个独立政权。因此,进军淮宝成了当务之急。1940年7月,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决定,集中第5支队8团、10团,第4支队7团,由罗炳辉、周骏鸣、张劲夫、赵启民组成前敌指挥部,向三河以北进军,开辟淮宝地区。7月上旬,他们先与淮属运西工委取得联系,了解情况,然后召开党代会,进行动员和部署。会后,第5支队8团、10团从天长县铜城附近出发,相继进驻三河南岸的黎城地区;第4支队7团亦于7月中旬开赴黎城一带与第5支队会合。很快,罗炳辉等前敌指挥部成员与三个团的指战员,全部集中到黎城地区整训,深入贯彻支队党代会精神,进行军政训练,帮助群众生产救灾。同时侦察敌情,搜集船只,演练渡河战术技术,研究对付小刀会的政策策略,抓紧做好北渡三河的准备。

8月1日,部队在黎城街西的金家大塘举行声势浩大的阅兵式和纪念“八一”建军节晚会。会后,分三路进入渡河点隐蔽。2日夜,前敌指挥部发出强渡三河、向淮宝进军的战斗命令。第一路隐蔽集结在郑岗的10团,首先从郑家渡强渡成功,迅速占领三河北岸的高集,又立即向新集追击前进,前敌指挥部也随10团推进到新集;第二路隐蔽集结在衡阳滩的8团,从衡阳渡强渡,但登陆时遭到顽强抵抗。经过激战,击溃阻击之顽军,3日拂晓登陆成功,并迅速向新集推进,与前敌指挥部和10团会合。第三路7团作为二梯队,在三河南岸高宝湖西的金沟、银集一带警戒,阻击宝应援敌,保障渡河部队右翼安全。在8团、10团渡河成功后,7团也迅速渡河,进抵新集。与此同时,黄克诚率八路军第5纵队687团也从蒋坝进入淮宝地区。四个团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方针,并肩推进。

开辟淮宝的新四军、八路军与韩顽作战势如破竹,但与韩德勤收买利用的小刀会斗争,却颇费周折。

当时,该地小刀会人数众多,扬言是所谓“刀枪不入”的队伍。他们分散为民,聚集成股,小股数百,大股数千,遍及全淮宝地区。实行联防,能集中起成千上万的大股一起行动。除少数反动首领外,多数会员是受蒙骗的群众。7月下旬,新四军第5支队列阵于三河南岸。韩德勤感到这时再与小刀会作对实为下策,便转变策略,由镇压改为收买利用。他答应小刀会的一些条件,约束自己的部队,以缓和关系。继而封官许愿,用重金、枪支收买当地豪绅和小刀会头目,并利用他们散布一系列攻击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恶毒谣言,使小刀会由封建性的群众自卫组织,变成封建性反动武装组织而为国民党顽固派所利用。

8月3日拂晓,新四军第5支队刚过三河,小刀会的哨兵便吹起牛角号示警,一时间十里连角,此起彼伏,很快传遍淮宝各地。会员利用“青纱帐”作掩护,对新集一带的新四军发动突然袭击,砍杀新四军通讯员、炊事员多人。小刀会反动头目趁势指挥会员,胸前斜挂黄色符带,满脸杀气地排成几列,挥舞大刀在阵前冲杀。后边几千会员,手执大刀,齐声高喊“刀枪不入”、“老祖保佑”,紧紧跟随前进,他们对新四军的政治喊话全然不听,疯狂地向新四军指挥部驻地新集冲杀,并动手夺取枪支。在这万不得已情况下,罗炳辉司令员命令部队对小刀会头目和赤膊上阵的亡命之徒开枪还击,击毙数人。会员们一见符咒不灵,“刀枪直入”,立即作鸟兽散。部队从此得出了打击小刀会反动头目而不追击逃散会员,以争取小刀会群众的经验。8月6日上午,第5支队政治部主任张劲夫在新集召集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又有千余小刀会分子进行破坏,再次被打退。这时,协同开辟淮宝的八路军第5纵队南下先遣队,从泗阳众兴镇南进到高良涧附近,遭到小刀会阻击,一位老红军副营长和通讯员、司号员去高良涧同小刀会谈判,被毫无信用的小刀会头目杀害。消息传到新集后,罗司令员当即命8团主力开赴高良涧,严惩小刀会的反革命活动。此后,新四军进至赵集、南甸、双沟、仁和、万集、黄集等地,对小刀会的扰乱都是惩治首恶,对会员则开展政治攻势,罗炳辉还亲自拟写传单,规劝他们改恶从善。对继续对抗的小刀会头目严惩不贷,对受蒙蔽的群众则耐心开导。加之部队纪律严明,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终使小刀会全部瓦解。新四军、八路军复与韩顽激战,歼其主力两个团,余部逃往运河以东。8月底,淮宝全境解放,使三河两岸连成一片,从而沟通了淮南和苏北、苏中、皖东北的战略联系,造成了继续发展苏北的有利态势。

二、中共淮宝县吕良区委的成立

开辟淮宝的军事斗争刚刚结束,苏皖边区党委决定建立淮淮宝泗联防办事处,派李斌任办事处主任,陈云龙任淮淮宝泗工委书记。9月上旬,日军向淮南津浦路东地区进行扫荡,新四军为了集中兵力还击敌人的进攻,7团、8团暂时撤出淮宝地区。9月中旬,新四军第5支队又奉命北上回淮宝地区恢复工作,经支队政治部和皖东津浦路东省委批准,成立中共淮宝县委,驻岔河镇;陈云龙随刘少奇开辟盐阜地区,由新四军民运科长周爱民任县委书记,沈策任县委组织部长,曾子坚(女)任县委宣传部长。县委成立以后,就如何开展工作进行了讨论,一是研究区域划分问题;二是研究建立淮宝办事处和区级党政机构;三是研究解决缺少干部的问题,并请示第5支队、江北指挥部和苏皖边区党委派干部来淮宝工作;四是讨论建立淮宝独立团和区队等地方武装组织;五是研究建立农民抗日联合会、妇女抗日联合会、青年抗日联合会等群众组织问题。

9月下旬,在新四军第5支队政治部和淮宝县委的主持下,召集淮宝地区知名人士和开明绅士开了淮宝临时参议会。会后,将淮淮宝泗联防办事处改为淮宝办事处(相当于县级政府机构),隶属皖东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李斌任办事处主任。办事处下辖的盱宝、高良涧、仁和、万集、黄集、南甸6区和岔河、蒋坝两镇,成立了区(镇)委、区(镇)署(公所)。党政机构建立后,在岔河镇召开了淮宝地区第一次参议会,研究各项工作,并作出相应的决议。

金湖的三河以北地区,当时为淮宝县的仁和区,区署驻仁和镇,1940年12月,淮宝县委决定撤销仁和区,设置吕良区,区署移驻吕良镇,区委书记蓝冬(女,又名陈琼),区长唐益三。

(金湖县委党史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