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农家年俗

◆ 戴之尧

爆竹一声除旧岁,

桃符万户迎新年。

新年本来是夏历(农历)一年的开始。辛亥革命后使用公历,把原来的旧历年改为春节。但本地人把过春节还叫做过年。

除夕子夜,零点钟声响后,家家户户竟放鞭炮,爆竹声响彻云霄,为节日增添了欢乐气氛。初一早晨,每家每户的大门都换上新春联,红彤彤一片,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标志着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来临了。俗说“百节年为首”,过年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传说古时候,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怪物,每到腊月岁尽就出来吃人。贴红纸放鞭炮是为了吓唬它。到了正月初一,人们相互祝贺、拜年,庆幸没有被年吃掉。这便是过年的由来。

在一年四季众多的节日中,金南人与全国各地人一样都比较重视过年。过年之前先是忙年。在农村,不管大门小户家家都要杀一口猪过年。这一点可能是其他地区难以媲美的。更讲究一些的人家,还要杀鸡宰鹅出鱼塘。人们把腌制好的一串串猪肉、香肠,鸡鸭鱼挂在门前晾晒,显示着一年的富足。你如果到金南农家来作客,主人不用出门就能备办出好多菜肴,让你尽兴而归。

过了腊月半,农民们便忙着赶年集。他们把农副产品拿到集市上卖,换回各种年货。越到年根月尽,忙碌的气氛越是紧张热烈。

要说过年,其实从送灶便开始了。古时候本地有“军屯”制度,规定种军田的人家腊月二十三送灶,种民田的人家腊月二十四送灶。金湖至今流传有“军三民四”的习俗。这天要用糯米饭、糖糕敬灶神,把他的嘴吃甜了,上天言好事。

人们把送灶这天称做过小年。民谣云:“过小年,送灶神,扎扫帚,忙掸尘。”送灶之后,人们便砍些竹枝扎在长竹竿上做成掸子,清除屋角的蛛网尘垢;还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俗话说:“不管有钱没钱,干干净净好过年。”这是劳动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优良传统。

“二十七八九,家家蒸馒头”。本地人以吃米饭为主,不太善于做面食;所以把蒸馒头看得很神圣,生怕做不好引来一年的不顺遂。蒸馒头时忌讳很多,不能说“瘫、黑、酸”之类的话。如果说漏了嘴,将会遭到长辈的责怪。馒头蒸好后,邻里之间都要相互赠送,说:“请您尝尝我家的馒头。”别人总是十分恭维:“馒头涨得不错,你家一定大发!”皆大欢喜,主客都高兴。

大年三十这天更是忙碌。妇女们从早晨开始便准备晚餐的菜肴,还要备办过年几天的熟菜;因为我们这里有过年不开生的习俗。有人把春节称为“吃节”,我看不无道理。一天准备下几天的食品,以后便坐着等吃,真也太劳逸不均了。

这一天男人们大都忙着美化家庭。我记得小时候过年都要扎一棵摇钱树。用松枝贴上金钱银花,再夹上瓜子、花生、白果、红枣之类的东西,插在盆子里,供在堂屋中。花花绿绿真好看,很像西方的圣诞树。可惜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下午挂年画、贴门联是少不了的,这在全国都一样。我们这里与众不同的是,要在堂屋山墙上贴一张“报条”。报条一般都写着“报到某某年新年大吉万事如意”之类的吉利话,祈求讨得一年的好兆头。

举行祭祖仪式,江南等地是在新年初一清晨,而我们这里则在除夕,称之谓“辞先”。辞先之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酒守岁。宋代苏东坡诗云:“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描述的正是这种情景。如今有每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更是给人们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在农村,初一早晨的第一件事是敬天地。本地人不吃饺子而作兴吃汤圆。用汤圆敬天地,表示圆圆满满,吉祥如意。然后便是举行“春耕”仪式。一个村子里,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他手持铁锹代替犁铧在广场上作耕田舞蹈,一边跳跃一边祷祝,还象征性地播撒谷物。这一仪式大概是古代“鞭春”遗俗。全村的男人们都围在四周默默祈祷,神色庄重。随后便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祝福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年节风俗也同样多姿多彩。本地年俗与其他地区相比,虽大同小异,但又有其地域特征。在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中华大地上,年节风俗与生产劳动以及劳动成果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