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仁医仁心
——县中医院儿科邓雪副主任医师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4岁到38岁这十五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对于邓雪来说,这十五年她从一个大学毕业生成为一名儿科副主任医师,时代变了,但“做好人,做好医生”的这种信念,栉风沐雨,却历久弥坚;治病救人这种情愫,世事变迁,却纯朴依然……

    1998年7月,邓雪从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分配来到了县中医院,良好的科室环境,友善的工作氛围,使她迅速地成长起来。由于该院多年来一直没有儿科,使患者就医很不方便。2002年她放下刚刚9个月大的儿子,前往南京市儿童医院进修儿内科,既增长了见识,专科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进修回来后,她一个人承担起了该院儿科的门诊和急诊工作,为了不让病人吃“闭门羹”,她主动放弃了周末和节假日的休息,一下子就坚持了两年。她积极开展新业务,学以致用、大胆把学到的技术应用到临床实践活动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她刻苦钻研业务,并将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撰写了多篇论文,并分别在国家、省级正规刊物发表,在我县的儿科领域中享有一定知名度。

    邓雪从事儿科临床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年,医生的工作是与生命打交道的高风险职业,儿科在综合医院中虽属小科,不起眼,但它却属高风险科。因患儿小,起病急,来势猛,病情变化快,又不会表达病痛等特点,有人称“哑巴科”。加之风险大,收入低,许多医生分科时都不愿意选择儿科。中医就有“宁看十男子,不看一妇人;宁看十妇人,不看一小儿”的说法,可见儿科医生很不易。正因为如此,她暗暗下决心,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尽全力为患儿解除病痛,使他们健康成长,力求在儿科工作中干出一些成绩。现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堪称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家长们大多都十分溺爱,无形中加重了儿科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不但在业务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内心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她在业务技术上力争精益求精,虚心好学,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她具有了精湛的医疗技术,高度认真负责的精神,敏锐的思维和细致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

    2011年隆冬的一个夜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该院妇产科刚出生的一个新生儿没有呼吸,妇产科的电话打给了她,请求支援,放下电话,冒着凌冽刺骨的寒风,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医院,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吸痰、吸氧……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抢救,新生儿响亮的哭声让紧张忙碌了一晚的医护人员露出了笑脸,她还不放心,又亲自观察了一个小时,看孩子没有问题,刚准备离开,妇产科一个待产妇因为胎心不好,要立刻行剖宫产,需要儿科医生保驾……又是一个不眠之夜,第二天她仍然坚持正常工作,没有休息。工作十多年来,说不清到底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为了生命垂危的患儿,多少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赶往医院;为了心急如焚的父母,多少次披星戴月的赶路。因为长期的作息没有规律,她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和胃痛常常不约而至,有时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可是工作十多年她没有请过一天病假,经常带病坚持工作,她有时开玩笑地说,“其他人生病了可以休息,为什么医生生病了不能休息呢?”她的工作不仅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更得到了患儿和家长的肯定。她善于和小病人交流,孩子们都喜欢她,许多孩子到她那儿看病,不哭不闹,非常配合。看完病,她都会向家长逐一交代病情、用药的剂量和方法、注意事项……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来看病,沟通比较困难,她会耐心的解答患儿家长的提问。良好的医德和医术为她赢来了良好的口碑,许多周边县市的病人慕名而来。病人多了,事情也就多了,可是她始终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从不以医谋私,注重以人为本,合理用药,从不收红包,对待病儿如同亲人,她用真情和爱心,赢得了同事、病人家属的信任及好评。

    没有豪言壮语,在平凡的医疗岗位上,邓雪每天都在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她脚踏实地、坚忍不拔,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全身心投入到儿科临床诊治工作中,视事业如生命,待患者如亲人,用平凡的事迹诠释了一名儿科医生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