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小社区大文明 小措施大和谐
——劳动桥社区创建“省文明单位”掠影

劳动桥社区是全县唯一荣获“省文明单位”的社区,这个社区文明、和谐在何处?日前,记者来到社区,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捕捉若干情景与细节,试图对这个问题做出细微处的注解。

“和事佬”协会息事宁人

“你也一把年纪了,孩子都结婚了,你还闹什么离婚,也不怕儿子儿媳笑话?”

“这日子没法过了,一吵架,她就回娘家,一回娘家就不肯回来。你看,回去几天了,家哪还像个家呀。”

“老婆子为什么动不动就不理睬你,你自身找找原因呀……”

一大早,社区60多岁的朱建家就来到交通路上的李成信家。朱建家昨天从邻居那里听说了老李要离婚这件事情,今天主动上门来劝一劝。

朱建家是一名退休工人,虽然已经退休但仍然发挥着余热,社区哪家有什么事,总是热心去帮忙,居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和事佬”。

“针对社区地处城中心,各类矛盾纠纷多发的实际,由社区指导,居民自发组织起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的社区‘和事佬’协会,帮助居民解决矛盾,为和谐邻里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社区主任杨诗梅告诉记者。

“和事佬”协会的工作人员都是由社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和在群众中有威信的老人共同组成,平时分散活动,遇到需要处理的矛盾纠纷和社区其他事务时互通信息,由社区工作人员临时召集议事,议事的时间、地点灵活掌握。事后将信息及时反馈给社区,由社区跟踪督办。

与此同时,社区借助“和事佬”协会联系群众密切的特点,主动引导协会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和事佬”协会成为了化解矛盾、反映民声、保障民生的“群众代言人”。

老年志愿者能“说情”

“孩子,你快18岁了,人也长得漂漂亮亮的,爷爷相信你也是一时糊涂,这样的事以后不能再犯了,会葬送你的大好青春,会毁掉你一辈子的前程……”在县检察院,退休干部、原黎城镇司法助理施寿柏在苦口婆心地劝说着李某。

年轻的李某在县城一家歌厅上班,10月初的一天深夜,她在包间打扫卫生时,看一位客人的苹果手机遗失在桌上,一时心“动”而“顺”手了,后被人起诉……施寿柏得知这一情况,立即来到相关部门了解情况,找当事人李某谈心,让其认识错误,争取宽大处理。在施寿柏耐心劝导下,李某痛哭不已,表示一定痛改前非,正派做人。

据了解,劳动桥社区有6000多户、30000多人,是黎城镇最大的一个社区。针对外来流动人口较多的实际,该社区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依托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建立社区“流动人口之家”,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行政事务办理、就业岗位介绍、劳动维权等服务。同时,在社区活动中心设立“流动人口儿童书吧”、“流动人口留守儿童之家”,解决了流动人口家庭子女学前、假期受教育难、外出务工后家中孩子无人照看等实际问题,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逐步实现流动人口的居民化待遇,增强了社区外来流动人员的市民归属感和向心力。

“小载体”构建 “大和谐”

“我有5个子女,他们都要上班。老伴前几刚走了,我一个人在家闷,就出来跟这帮老朋友聊聊天,打打牌。”朱言云老人说。在牌桌旁,还坐着一位94岁的老先生,虽然他眼睛不好,耳朵也不好,但拄着拐杖看别人打牌,也乐在其中。

“社区工作人员办公室本来就少,但是我们还是挤一挤,腾出几间,经过改造后,成立了劳动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现在这里成了老人们的乐园。”社区主任杨诗梅介绍说:“现在,这个‘乐园’正在升级改造,我们要让老人们在社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不仅可以到社区来娱乐,我们还提供上门服务。除此之外,社区还组织离退休老人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有老戏迷活动队、歌唱队、柔力球表演队等,在金泽园、上海花园、中央公园和兰庭西苑建起了多个休闲广场,搞起了文化活动,社区居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

此外,社区还组建了“社区小论坛”,邀请离退休老干部和文化层次较高的社会人才,围绕建设生态家园、治安良好社区、构建和谐邻里等问题,阐述自我观点,发表意见看法,探讨文明创建的举措和做法。目前,共举办各类“小论坛”12场次,收集归纳整理“金点子”、“红段子”128条。“小活动”搭建“大载体”,还组织开展了 “助学、助贫、助残、助孤”、“大手拉小手”、“党员奉献日”等系列“小活动”,搭建了党员服务居民的“大平台”。 (顾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