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死的重视程度都超过生,所以丧葬礼仪程序繁琐,特别讲究,既要庄严又要隆重。在农村有关丧葬方面的习俗比较尊重传统,规矩颇多,即使在社会十分进步的现代也难以彻底改变。
老人归天之后首先是报丧。死者的儿孙须身披孝服向长辈和亲属通报,叩请丧主(父死,叔伯为丧主;母死,娘舅为丧主)。丧主权威极大,由他主持一切丧葬事宜,孝子不得违拗。当地风俗,亲属须给报丧者喝一杯茶,不可空口。
过去在本地区,有一种民间自发的互助组织,叫“老人会”。老人会一般以自然村落或街道为一个组织,并推选出一位主事人来管理。老人会的宗旨,是帮助丧家料理老人的后事。包括布置灵堂、为死者净身、穿衣、守夜、入敛、出重(抬棺柩下田)等等。同时还必须带一定数量的粮食和现金以作资助。粮和钱的数目是在圈会时定好的。如果是20户组成的老人会,一般每户出大米10斤,钱20元。这样一次可集中200斤大米和400元钱,能帮丧主解决一些困难。一家有两位老人的要出双份,一位老人由几个子女供养的,几个子女便合出一份。参加老人会的人家不能中途退会,一直到办完最后一位老人的丧事,这个会才能解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提高,这一形式已被丧葬服务队或红白理事会所取代。
丧主到位之后首先是撕孝巾,必须按照三亲六党和辈分高低发放。很多人家往往因漏发或长短之别,闹得不可开交而丧失亲情。此乃陋俗,必须根除。如果一律佩戴黑纱,既可达到缅怀老人的目的,又可避免纷争,实为文明节俭之举。
其后是写七单,又称纪念单。人死后要排出七七四十九天的日期,每逢七天纪念一次。抄写日期的纸叫“七单”。本地风俗,60岁以前死的,七单要斜贴,60岁以后死的才能贴正。七单上面写有:“富贵皆成梦,荣华总是空,不论贫与贱,生死亦相同。”这几句话其实是劝世文,人生如梦,转眼百年,何必争名夺利?
现在专门有人来帮助丧家布置灵堂、搭建丧棚。灵堂必须布置得体,庄严肃穆。老人的遗像挂在堂屋正中,后面衬以深蓝色的布幔,两旁贴有素色丧联:“痛失慈亲举室悲戚,长留美德全家缅怀。”横批是“寄托哀思”。丧棚两边的丧联是“一世勤劳留与后人作表率,毕生忠厚赢得闾阎树楷模”。横批是“乡里失望”。本地风俗“死者为大”,即使生前有所瑕疵,但死后总会颂扬一番。这体现了人们对于死者的尊重和包容。
在一切仪式中,开丧(开吊)最为隆重。当天所有亲朋和村庄四邻都要前来吊唁。丧家在丧棚内设宴款待。此时哀乐阵阵,悲声戚戚,气氛十分庄重。过去的丧宴一般是鱼、肉、豆腐、粉羹这几样,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酒席也丰盛了许多。但金南地区还一直保留着上大菜时,孝子谢客的习俗。所谓“大菜”,就是红烧肉。现在并不希罕,有人害怕增肥已不敢食用了。为何对于吃肉如此隆重呢?这是一种古代习俗的遗存。古人认为“食肉者”是尊贵的象征。
这天还有一个习俗,叫“换饭”。由死者的女儿或干亲联合操办。备办的祭品名目繁多:有猪头、公鸡、鲤鱼等三牲,有面塑八仙、十三太保,还有唐僧师徒、白马等扎纸造型。其他食品一般是八大碗、十二碟,以及糖果、茶食等等。将祭品分装在竹制笾筐内,每两筐为一担,一般情况是四担或六担,也有更气派的是八担。所有参加换饭人员排成长队,挑着祭品,捧着花篮,在鼓乐手的带领下,于上午送达死者灵堂。将所有祭品供放于数张大方桌之上,然后还要举行祭奠仪式。
下午大举(入殓)之前,有个重要仪式叫“请丧主”。丧主不能一请就来,必须走完仪式,等孝子在鼓乐声中“三请四邀 ”之后方能出场。其后奉茶上果盒,丧主按辈分入座,当众评判儿孙对死者是否孝顺,并有权当场责罚不孝子媳。这一形式虽带有封建色彩,但传承了孝道美德,对于一些虐待老人的不法行为也是某种惩戒。入殓之后便是隆重的“祭钉”仪式。这一仪式在我国传统丧葬制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谁能用毛发祭钉,即可认定为嫡系继承人。这关系到香火传承和财产继承问题,所以历来都倍受关注。现在响应政府号召一律实行火葬,在棺木上祭钉已改为在骨灰盒上祭钉。这要等到火化之后,仪式只是走过场而已,并无实际意义了。
到了晚间,一般人家都要安坛设供,请道士或和尚做斋念经、放焰口。有斋亡、渡桥、沐浴、祝星、关魂、散花、送圣等法事,为死者超度亡灵。绝大多数人仅仅将这些宗教活动视为一种礼俗,它与封建迷信已有本质上的区别。
第二天早晨,由八位壮年抬着披了红绸的棺罩,将老人遗体送往火葬场。送葬的亲友们捧着花圈,撒着纸钱,依依不舍地与老人告别,心情十分沉重。别的地方在送葬时都要燃放鞭炮,而在本地却是大忌。他们认为鸣放鞭炮会惊动死人,灵魂不得安息。有的人家甚至在三年守孝期间都不准燃放鞭炮。等到火化之后,人们回到家里,纷纷跨火堆,吃寿糕,还向丧主讨寿碗,以此消灾祈福。大家热热闹闹、欢欢喜喜,丧事办得如同喜事一样了。
到六七之后,便要按本地的规矩“入土为安”,将骨灰盒安葬于当地的坟区。一般须事先选定位置,然后全家人一同护送骨灰盒前往墓地。还要准备丰盛的供品,置于墓前,然后点香焚纸,行跪拜大礼,告慰亡灵安息。
现在不少地方已建起规范的陵园墓地,既节省土地又方便群众,为安放骨灰提供了一个较为合适的场所。政府倡导厚养薄葬,引导人们移风易俗,已成为社会文明的一部分。金南地区的丧葬习俗在繁简交错、新旧并存中越来越注重俭朴,注重实际,逐步向更为文明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