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儿时的电影


陈鸿娟


崔 嵘

我五六岁的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波澜壮阔”之际,当时的国内影坛因为“革命”至极而百花凋零,只有八个样板戏和三部国产的“黑白战斗片”即《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故又称“三战片”在银幕上走马灯似地亮相。那时候我们对样板戏可是过足瘾了,虽然情节还都是半懂不懂,但细伢子记性好,竟对每部戏中的主要人物如李玉和、柯湘、杨子荣、方海珍等名字倒背如流。

除了当时的样板戏和“三战片”,我现在印象最深的儿时看的,就是一些外国电影了。不过那时的外片可不是现在的耗资巨大、制作精美的美国大片什 么的,进口的最多的是这几个国家的电影——朝鲜、越南和阿尔巴尼亚,因为当时他们和中国都属社会主义阵营,有些还享受了中国“同志加兄弟”的待遇。等大家把所有国产和上述国家为数不多的电影都看了个遍后,便有一首歌谣总结出了那个时代电影的四个特点,那就是:“中国电影新闻简报,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

“中国电影新闻简报”倒不是说中国电影就光是“新闻简报”,而是说在中国,放“正片”之前一般都要放一阵《新闻简报》,因为当时没电视看,国 内的大事一般都是拍成电影纪录片随“正片”放映。我记得那时的《新闻简报》看得最多的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接见外宾,每当他在接见厅出现后,全场观众都要鼓掌。当然我们那时不懂政治,心里盼望的还是快点放“正片”,有时候好不容易一大堆《新闻简报》放完开始放“正片”时,我们却早已歪在座位上睡着了。

“朝鲜电影哭哭笑笑”。朝鲜的电影,一般说的都是在旧社会,穷人受尽地主剥削,只能抱头痛哭。然后就是解放了,在金日成的领导下,人民过上幸 福的生活,一个个开怀大笑。当时我看过《卖花姑娘》、《永生的战士》和《金姬和银姬的命运》等,好像基本上都是一个套路。看朝鲜的“言情片”,我只记得特别怕看到穷人受苦,听到地主婆要出来就紧张得不敢看。

“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是因为其时越南正在进行抗美卫国战争,所以影片总少不了越南大炮在怒吼和美机在轰炸,到处是一片火海焦土。这些越战片中,我记得最深的好像就是纪录片《9号公路大捷》了。

至于“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说的是这个国家的电影常常让人看不懂。现在已记不清是因为中阿两国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不同,还是官方在审查阿片时删剪得太厉害而造成情节脱节的缘故,反正那时我们看起来感觉驴唇不对马嘴。

留在我记忆中的儿时的电影大概就是这些。由于当时理解能力实在太浅,现在想来,电影的大部分情节、画面和插曲都是模模糊糊的了,而那些和中国 称兄道弟的国家以后也逐渐露出了真面目。但是,在那堪称“文化专制”的年代,就是这些令人看到乏味的电影构成了我们童年斑斓色彩的一角,同时在不经意间,也给我们留下了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的美好的回忆。